页岩气地质评价方法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页岩气的定义、地质评价内容.方法和参数.
本标准适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地质评价.
2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: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件.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: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.
SY/T 5336岩心分析方法
SY/T 5368岩石薄片鉴定
SY/T 5440天然气井试井 技术规范
3术语与定义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.
3.1页岩气shale gas .
页岩气是以游离态服附态为主:属存于富有机质页岩层段中的天然气:主体上为自生自储的.大面积连续型天然气聚集.在覆压条件下:页岩基质渗选率一般小于或等于0.001X10-*μm°单井一般无
自然产能: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措施才能获得工业气流.
3.2页岩shale .
由粒径小于0.062 5 mm的颖粒碎屑、黏土、有机质等组成:具页理、易碎的细粒沉积岩.
3.3富有机质页岩organic-rich shale
岩石中有机碳合量海相大于2.0%.其他类型大于1%的暗色页岩.
3.4富有机质页岩层段organic-rich shale interval
富有机质页岩及富有机质页岩与粉砂岩、细砂岩、碳酸盐岩等薄夹层的地层单元.
注:薄夫层单层厚度不大于1皿累计薄夫层厚度占该页岩层段总厚度比例小于20%.
3.5基质渗透率in-situ matrix permeability
采用不含裂缠的页岩岩心(基质)在净上覆岩压作用下测定的渗透率.
4 页岩气地质评价方法
4.1岩石样品筛选及制备
钻井取心程序及井场岩心处理按SY/T 5336执行露头采样程序及现场岩样处理按SY/T 5368执行.页岩岩石样品选取暗色富有机质页岩.采样间距-艇50 cm-100 cm.也可据实际情况、测试项目
要求加密采样间距.页岩岩样的制备按SY/T 5336执行.
4.2地球化 学指标测定
4.2.1有机碳合 量(IOC)测定
每一页岩层段:采样间隔不大于0.5 m.
4.2.2镜质体反射率(R。)或 T.测定
每一页岩层段:测定镜质体反射率(R.)或T..样品至少有6个.
4.2.3有机质类型的鉴定.
每一页岩层段:测定有机质类型参数样品至少有5个.
4.3岩石学指标测定
4.3.1岩石薄片鉴定
每一页岩层段.岩石薄片鉴定样品至少有5个.
4.3.2 x-衍 射测试
每一页岩层段:采样间隔不大于0.5 m.确定页岩全岩可物组成和黏土矿物组成.
4.3.3化学元素测试
每一页岩层段。测定岩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样品至少有5个.
4.4页岩储层参数测定
4.4.1微观孔隙结构观察
每一页岩层段.选取不同岩石类型的样品:开展页岩徽观孔隙结构特征观察:确定孔晾类型.面孔率孔腺直径、孔喉大小、比表面积等参数.
4.4.2基质孔隙度/渗透率测定
每一页岩层段:选取不同岩石类型的样品.采样间隔1 m.测定孔隙度和渗透率.
4.5页岩岩石力学参数测定
每一页岩层段:选取不少于5个样品:开展岩石密度测试、岩石劈裂试验.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:测定页岩储层体积密度、弹性模量(e)和泊松比(p)等岩石力学参数:评价页岩储层的脆性/可压性.
4.6页岩合气量测定
评价区内取心井进行岩心含气量测试:采样密度每3m至少一个:开展岩心解析.测定解析气量、残余气量;估算损失气量.确定页岩总含气量.
4.7页岩吸附能力测定
评价区内至少δ个页岩岩石样品开展等温吸附实验模拟.确定页岩在地层状态下对天然气的最大吸附能力.
5页岩产气潜力评价
5.1 试气评价
按照SY/T 5440的规定执行。
5.2页岩气井的确定 .
指含气页岩层段采用大型体积压裂改造后.在井口压力产量基本稳定条件下达到工业气流的井:
按附录A的规定.
5.3 产能递减特征
对页岩气井的产量和地层压力实时监测.分析其产量、地层压力等指标变化规律:评价井区页岩气富集程度.预测单井最终可采储量.观察期限从初产开始.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。
6页岩气地质评价
6.1页岩生气潜力评 价
依据有机碳含量(TOC).成熟度(R.或T..)有机质类型和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等指标.评价其生气能力:确定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及空间展布特征.
6.2 页岩储层评价
依据露头、岩心、测录井.地震、实验测试等资料.描述页岩岩性、岩相、矿物组成孔隙类型与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特征等:分析物性、非均质性有利储层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.制定储层评价参数与标准.评价储层质量:确定有效储层厚度与空间展布特征.
6.3 页岩脆性评价
利用矿物组成测试、岩石力学实验、测井解释.地曩解释等资料:确定脆性矿物含量、泊松比与杨氏模量等岩石力学参数:评价页岩脆性条件.
6.4 页岩含气性评价
依据录井.含气量测试、等温吸附模拟与测井解释等成果.评价页岩储层含气潜力.
6.5 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
在构造复杂地区.依据页岩层段上疆/下伏地层岩性与厚度、断裂、构造活动期次与强度、水动力条件等参数.开展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.
7页岩气地质综合评价.
7.1 资源评价
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:运用露头、地震钻井.测井取心分析测试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:查明富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.确定页岩气形成与富集条件.评价页岩气区的地表条件:优选有利页岩气区.采用
成因法、容积法、类比法.合气量法、单井最终可采储量(EUR)法等方法预测页岩气资源潜力.
7.2选区评价
综合生气潜力厚度、储层物性、岩石脆性、含气性.保存条件等指标.按附录B的规定。结合页岩地层压力、产能测试成果:确定页岩气形成关键条件与主控因素:预测页岩气富集有利区.
8提交主要成果
8.1成果报告包括:
a)页岩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报告:
b) 页岩储层参数测试报告:
页岩生产井产气报告.
8.2成果图件包括:
a)页岩(泥质烃源岩)层顶 面构造图;
b) 页岩(泥质烃源岩)层埋深图;
c) 页岩(泥质烃源岩)地层综合柱状图;
d页岩(泥质烃源岩)地层连井剖面图:
e)页岩(泥质烃源岩)地层沉积相分布图:
f)页岩(泥质烃源岩)有机碳含量分布图;
g)页岩(泥质烃源岩 )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图:
h)页岩(泥质烃源岩)有 机质类型分布图;
D页岩(泥质烃源岩)气态烃产率图版;
jD 富有机质页岩(泥质烃源岩)厚度分布图;
k) 富有机质页岩<泥质烃源岩)等温吸附曲线图;
D) 富有机质页岩(泥质烃源岩)地层压力分布图:
m)页岩气地表条件综合评价图:
n)评价区页岩 气地质综合评价图.
8.3数据表包括:
a)地层分层数据表:
b) 页岩气层综合数据表(面积.有效厚度. 岩矿组成.有效孔腺度.渗透率.合气饱和度、合气量、地层压力等);
c)单井试气试采数据表:
d)单井生产动态数据表:
e) 录井解释成果表.
附录A
(规范性附录)
页岩气井井深与单井产量分类
表A.1页岩气井最低工业性气流量标准
附录B(规范性附录)
不同页岩气储层有利层段与有利区划分条件
表B.1中国陆上页岩气有利层段/区确定 条件与下限标准.
参考文献
[1] 董大忠,程克明,王世谦等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[J].天然气工业,2009,
29(5) :27-32.
[2] 王玉满,董大忠,李建忠等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[J].石油学报,2012,33(2):
789-802.
[3] 王玉满,董大忠,杨桦等.上扬子地区海相地层页岩气保存条件浅析[J].非常规油气,2012,
2(1) :23-28.
[4] 蒋裕强;董大忠,漆麟等.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[J].天然气工业, 2010,30(10):
7-12.
[5] 石晓兵,杨火海,范翔宇等.页岩气储量计算的新方法[J].天然气工业,2012 ,32(4):60-62.
[6] 张金华,魏伟,钟太贤等.国外页岩气资源储量评价方法分析[J].中外能源,2011,16(9):
38-42.
[7] Natural Gas Policy Act of 1978 (NGPA).1978.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.
[8] Stephen A. Holditch.2006. Tight Gas Sands.SPE, Texas A&:MU.
[9] G.C.Naik. Tight Gas Reservoirs- An Unconventional Natur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Future.
[10] Daniel J.K.Ross, R.Marc Bustin. The importance of shale compo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upon gas storage potential of shale gas reservoirs [J].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, 2009, 26:916-927.
[11] T. R. Klett and Ronald R. Charpentier. FORSPAN Model Users Guide[M]. U. S. GeologicalSurvey Open-File Report 03-345.2011.
[12] SPEE Monograph 3: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Undeveloped Reserves in .Resource Plays[R]. 2011,9.
[13] Guilin Luan等. Unconventional Gas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/ Resources Assessment[ R]. ShellChina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.Ltd. ,2011,6.